查看原文
其他

球鞋即股市:Sneaker Con能挽救球鞋文化吗?

王滚滚 剁椒娱投 2019-07-15

作者/王滚滚

 

“中国新说唱不是要开始了吗,昨天各大微信群开始疯狂买节目里吴亦凡穿的鞋,有几双鞋价格全部飞涨。”

 

6月13日,在《中国新说唱》宣布定档日期后,小光在微信上发来了球鞋交易平台nice上的一个截图。根据网络流传图,吴亦凡在节目上穿了一双SACAL×NIKE联名款的球鞋,定档消息一出,这双鞋在二级市场的上涨率直奔50%。

    

 

从高一开始玩儿球鞋,“球鞋龄”已经五六年的小光,对此已经见怪不怪了。“每年都这样,新说唱一到,火一批球鞋衣服。”

 

他对于这双鞋接下来要发生的一整套市场变化,也早已有了预判。“第一波人认为吴亦凡穿了,这鞋会涨,赶快屯,然后高价卖;第二波人看到其他人买,跟着冲,可能他自己也不懂,

然后大家就都去买;最后肯定有一批接盘侠。”才20岁出头,小光就已经在球鞋市场的浸淫之下,分析起来像个股市“老炮儿”。

 

在他看来,现在的球鞋市场,任何风吹草动,都能让一群人开始疯狂地追逐某一双鞋——无论他们喜不喜欢。

 

“就跟股票追高一样,”小光说。“第一批人赚了钱,最后一批人就被割了韭菜。”

 

买鞋的背后:抽签、高价与身份认同

 

同样的理论,早在一个月前上海的Sneaker Con上,小光就已经跟我普及过一次。

 

在那场被视作“地表最强”的全球最大球鞋展上,超过2万球鞋迷、150家展商涌进了8800平方米的西岸艺术中心。在那3天里,大家不再只是手机屏幕两端的卖家和买家,而是有了一个更统一的身份:Sneaker heads。

           


2009年,Sneaker Con首次在纽约举办,来到上海,正好是赋予意义的第十年。人们穿着压箱底的最厉害的球鞋,在鞋展上逛鞋、聊鞋,交易本身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事。事实上,不少摊位的球鞋因为过于稀少,都无法给出一个售卖的价格,这让上海Sneaker Con更像一个“狠鞋展览会”。其中一套价值200多万人民币(一说1000多万)的Air Jordan彩虹系列,在闭展之后仍像神话一般,活在Sneaker heads的B站视频里。

       


在开展前一天,还在念大二的小光从青岛飞到了上海。他此前花200元购买了一日门票,而在黄牛那里,单日门票已经炒到了近800元。入馆后,小光和因买鞋而认识的朋友一起,扎根在自由交易区Trading Pit,盘腿而坐当两个“散户”。离他们几步之遥的区域,则是五六十家花了2700元摊位费的正式摊主。


在动辄几万十几万的球鞋里,小光他们卖的鞋并不算狠——一双Nike与Off-White联名的Air Force 1“The Ten”。7千块入手,塑封保存了1年,“无氧化,没倒闭”,涨到了1万3。

 

人群中,小光一撮标志性的小山羊胡吸引了我的注意,我跑去和他们一起坐在地上卖了半个小时的鞋。

 

其间总共有三拨买家驻足询价,为了方便买家看鞋,小光在售卖之前拆去了塑封套。不少人不敢上手拿那双白得通透的球鞋,小光大方地塞给他们。“塑封套都不要,你们可真舍得。”买家A走之前朝他竖了个大拇指。

 

另一个询价的,是位30出头的短发妈妈。和满场的潮妹不一样,她一手拽着塞得鼓鼓囊囊的官方周边购物袋,一手牵着懵懂的小儿子,如果不是脚上一双款式别致的Nike,你会以为她就是来陪家人随便逛逛的普通主妇。

 

一开口就知道是行家。没聊几句,双方很快就飘到了“你抽没抽到xx鞋”的话题上。“那双我和我老公一起抽都没抽中,但另一双xx鞋我抽到了。”“你牛逼。”

 

在球鞋界,对于限量球鞋,都要参与抽签才能买。有的要在店门口排长队,看大喇叭能不能叫到你的号码;有的鞋则在网上就能抽。一旦中签,用小光的话来说,“简直跟白送一样。”

 

紧挨着小光旁边摆摊的,是一位40多岁的大叔,卖的是一双复古配色的Air Max Susan。因为女儿下单时拍大了一码,1800元入手,卖价1600元。妻女给他下达的任务是:及时止损。

       

 

在Sneaker Con的场域之下,一场开放的对话是随时都可以自然发生的。小光开始跟大叔搭话:“这个鞋好看,但是鞋型不行,不好搭。”“你怎么不在‘nice’或者‘毒’上面直接变现?比你现在的卖价划算那。”

 

大叔也就笑笑:“我就是来体验一下怎么做生意的。”

 

事实上,鞋型、搭配,都早已不是球鞋买家最大的驱动力了。在Sneaker Con上,有人花了11万人民币买回一双Air Jordan 4。“那人本来想买一双红椰子,没买到。”小光说,而一双红椰子,在二级市场也要7-8万元一双。

 

“红椰子那样的鞋,已经不在乎好不好看了。买的就是一种身份认同感,就跟买劳力士一样。”


球鞋即股市

 

“什么是变现?”这种类似行话的说法刺激着我的好奇心。

 

小光把手机递给我,球鞋电子交易平台“nice”和“毒”都是他手机上常备的app。在平台上,你可以看到一双鞋的最高求购价和最低售价,以及它在过去10天左右每一次的成交价。首页的涨幅榜和股市一样,红涨绿跌,变幻莫测。

 

“原来没有nice、没有毒的时候,买卖双方是信息不对等的,少量人控制了球鞋的价格。”小光盘着腿,跟我讲述这其中的水深水浅。“现在有了交易平台,球鞋市场更像一个正规的市场,买卖双方信息基本对等,但也导致更多人想从球鞋市场分一杯羹。”

 

即便市场价格对所有人透明,但每一次球鞋博主们振臂高喊让大家向前“冲”的激动场面,球星球队在球场厮杀的成败,带货明星、娱乐事件的强势“种草”,以及满天飞的小道消息,都时刻影响着球鞋价格的波动。

 

比如,在《中国新说唱》定档后,球鞋圈里开始流传一张“内部人员”的内幕消息截图。

      


“现在这消息都不知道真假,说不定是有人故意放假消息拉高球鞋价格。”小光说。在他的经验里,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常见。“开局一张图,剩下全靠编。”

 

而更大程度上推动球鞋价格的事件,还是来自于球场。

 

在NBA总决赛前夕,一路高歌的多伦多猛龙队挺进决赛,并成为夺冠热门。随之而一同变得炙手可热的,是猛龙队球员科怀·伦纳德在和Nike解约前的最后一双球鞋:Air Jordan 1“Pass The Torch”。

 

这双为了致敬伦纳德在2014年NBA总决赛中的爆发、并拿下总决赛MVP的惊艳表现而推出的球鞋,是冠军16系列中唯一一款 Air Jordan 1。在Sneaker Con上,这双鞋售价1万左右。随着猛龙队在NBA上一路凯歌,在决赛前夕已经炒到了3万。

 

当地时间6月13日,猛龙队在客场以114:110战胜卫冕冠军金州勇士队,完成了队史首冠。

 

消息一出,伦纳德的AJ1价格大涨。有玩家在朋友圈晒出毒app上的截图,44码的已经卖到了89999元。“这个鞋,要上10了。”

      


是什么推动着一双球鞋获得如此大的涨幅?小光在微信上发给我一个视频,以此说明很多玩家在下单时的心态。

 

视频来自在B站拥有8.4万粉丝的球鞋博主“answer 824”。在那仅为6秒的时长里,他面对镜头的样子充满魔性:

 

“不管是什么东西,就不要问。问就是热爱,问就是冲。”

 

“不要问,冲冲冲,结束,就这么简单。”

       


很多时候,正是“你冲我也冲”的消费行为,让一双鞋的市场表现一片大好。而这背后,都离不开例如“answer824”这样的球鞋KOL的振臂一呼,乃至更多“操盘手”的市场炒作。不过,翻看“answer824”近期的微博,可以看到,作为一个市场链条中的重要一环,他除了一贯让大家“冲冲冲”,也不时会表达他对于球鞋市场的思考,甚至扼腕叹息。

 

在6月12日的微博上,他po了一张吴亦凡与球鞋的PS图,并附文道:“太多球鞋以外的因素影响球鞋价格,一点莫名其妙的因素都是炒作的噱头。这些因素短期对市场是刺激作用,最终还是会严重伤害球鞋市场。”

 

他说,在过于疯狂的今天,人人都是操盘手。

 

而对小光这样因为没有经济来源,所以不得不理性消费的玩家来说,他最玩味的时刻,不是看着一双鞋如何涨到了天价,而是看着最后一批接盘侠被套牢之后,在网上疯狂diss鞋贩子的时候。

 

“这就跟股市最后一批接盘侠疯狂diss市场一样。”

 

Sneaker Con:在现实中回归文化

 

在Sneaker Con上,有一双鞋也曾引发了sneaker heads的大量围观。

 

那是一双Futura Laboratories和Nike的联名款,入手价十几万,当时的市场价已经超过了30万。它的名字叫做Dunk High Pro SB“FLOM”—— For Love or Money。

       

 

是为了热爱,还是为了钱?这成为了当今球鞋市场生态的终极一问。

 

“原来的快乐是买鞋,现在的快乐是赚钱。”小光给出了他最直接的答案。“对我来说,球鞋背后的故事都是噱头。”

 

但在老一辈的Sneaker heads来说,跟球鞋有关的球星,和球鞋玩家卖鞋买鞋时的交流,球鞋圈里的那些江湖规矩,才是整个球鞋文化最核心的灵魂承载。

 

在NOWRE关于球鞋市场的纪录片《BUSINEAKER》中,有人靠转卖球鞋月入20万,有的鞋贩子很直白地说:“我卖鞋就是为了赚钱,情怀与我无关。”

 

作为玩球几十年的sneaker head,从事Nike市场工作的Tom Chung就看不惯现在这个畸变的市场。“这个球鞋不抽签,不是限量,人家就不买,这很不街头。”

 

“以前的人比较在意story,在意knowledge,我一看你怎么穿就知道你懂不懂。”他在片中说。他无法苟同现在的年轻人只在乎外表好不好看,发到朋友圈有没有得到别人的赞,而不是球鞋本身。

 

“有的年轻人觉得好看,就混搭。但我们以前,三箭(指Adidas三叶草)和一个勾一起穿,那就是against the rule,是判死刑的。”

 

作为北京亚新体育的创始人,已经经营了30年球鞋店的郭宇,同样更加怀念以前那个年代。“现在是有一个app,躺被窝里就把鞋买了,快递送上门来,没有体验的过程。”

 

而他记忆里,圈里的人到店里来买鞋聊鞋,不停“郭哥长,郭哥短”的时期,也早已经过去。

 

但也许,按照纪录片中年轻一代sneaker heads的说法,并没有谁的年代更快乐。这就犹如现金和电子支付一样,“只是年代不同了,玩法不一样了。”

 

“那既然现在都在网络上完成交易,Sneaker Con这样的线下集会意义在哪儿呢?”我问小光。

 

他回复了我一张照片,那是在Sneaker Con上展出的一面球鞋墙。

       


“这个鞋墙,能看到实物,和在网上看还是不一样。”

 

的确,在Sneaker Con上,sneaker heads终于得以亲手摸一摸那些传说中的狠货,亲眼见到那些自己每天在电脑前蹲守的篮球明星、球鞋博主。还能和微信那头一起“冲”的弟兄们出来摆个摊,看一看穿梭和驻守在鞋摊之间的红男绿女,对于球鞋的信仰。

                                 

 

面“基”也好,朝圣也罢,Sneaker Con来到大陆,终于也让大陆的Sneaker heads在现实中,找到了同类。

 

Sneaker Con结束之后,小光和朋友并没有把那双Off-White联名款卖出去,但他们最后悔的事情并不是这个,而是光顾着聊天,没有下手买旁边大叔的那双复古球鞋。


“虽然是不好搭,但摆着好看啊!”

 

或许,归根到底,有人热爱,才有了球鞋这门生意。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